江门:五年铸就四大优势 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浏览量:2745 上传更新:2018-12-14
今年10月,台山核电站又迈出重要性一步,1号核岛穹顶吊装成功。
我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守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广珠城轨通车营运,侨乡人民终于圆了百年铁路梦。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五年,在城市变迁和民生嬗变中,却能旧貌换新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江门五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转型发展新路子,侨乡经济社会迈入了科学发展轨道。
更为大家关注的是,五年来的拼搏和努力,为我市未来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突出体现在:江门整个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区位优势开始凸显;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为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引擎;侨乡民生保障日益完善,社会治安保持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依然优美,保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五年铸就四大优势,为我市下一步发展创造了厚积薄发的良好条件,江门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良机。
【交通区位】
交通大跨越激发“江门潜力”
2007年5月12日,滨江大道正式建成通车;
2007年5月16日,江珠高速正式通车;
2010年12月31日,江肇高速一期工程正式通车;
2011年1月7日,广珠城轨正式开通运营;
2011年11月21日,广佛江快速通道重要组成项目江顺大桥工程建设工作启动仪式在江门举行,作为江门市快速路网“主脊梁”及第一条快速路的建设序幕正式拉开。
五年来,一条条快捷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条条宽阔的航道碧波涟涟,一条条铁路在城乡间架起,一条条国省干道公路穿越侨乡的各个角落……交通版图上日趋加重的“江门分量”,激发了经济版图上的“江门潜力”。
过去五年,我市抓住全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珠三角《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三大网络”(公路网络、水运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运输服务体系,在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运输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大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确立了我市作为珠三角连接粤西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江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得益于交通转型,企业发展成本大大降低,南车项目、富华重工等众多大项目纷纷落户侨乡。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陈良源家住广珠城轨江门站对面的兴南小区,他从事销售行业多年,任职的企业在江门,但是他分管的销售区域却在佛山,且常常到中山、珠海等周边城市出差。今年1月7日,广珠城轨开通后,他的工作、生活轨迹也随之发生变化。
按照以往,陈良源上班需要先搭公交车,约15个站点后到江门汽车总站,再坐车到顺德大良,21元的票价,一个半小时,还不排除上班高峰期的堵车时间。对于像陈良源这样,家在江门,需要经常到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人,城轨的开通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我们的销售市场也可以沿着城轨通过的站点去开拓,联系客户更方便了。周末或者节假日还会带家人坐城轨到顺德、广州游玩一天”。
重新认识地理区位
“江顺大桥建成后,江门和顺德真的是好近,我们顺商也必须重新认识江门的地理区位。”顺商俱乐部主席徐铁峰前段时间率团到访江门时就对江顺大桥的建设充满了期待。
徐铁峰说:“我们看到的园区,有的十几平方公里大,顺德几个园区还不如江门一个园区大。将来江顺大桥建成后,从顺德到江门的工业园区就更加便捷。”徐铁峰还特别提出,江门的人文底蕴基本和“南番顺”相似,地理交通条件又好,顺商以后要经常过来看看。
艾默生网络能源(江门)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艾默生在我市设立的第二家企业。该公司落户江门以来,产值节节攀升,2009年以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江门为何接连进入艾默生的视野呢?艾默生网络能源(江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志宏表示:“首先是江门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胡志宏认为,江门是珠三角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市。
【工业基础】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逾4000亿元
工业强市战略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实施的五个重大战略之一。五年来,工业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四大百亿工程”,我市不仅培育了一批产值超400亿元的产业集群、产值超300亿元的园区、产值超200亿元的镇(街)和产值超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还在发展新光源、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由当初不到2000亿元增加至逾40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获突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新光源、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打造江门国家级高新区、江沙示范园区、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园区等核心园区,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新光源产业方面,LED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市LED产业已形成涵盖上游外延片和芯片制造、中游封装、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真明丽集团生产的LED芯片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了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产业方面,全市在建的核电、风电、气电等清洁能源约440万千瓦。台山核电总投资超1450亿元,首期投资500亿元,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一期总装机容量达350万千瓦。
轨道交通装备方面,伴随着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延伸,江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也已迈开步伐,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这也令江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未来,依托南车项目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值将超过千亿元。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珠三角的老工业城市,江门形成了机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建材等六大支柱工业。在这些产业集群中,不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影响力。
江门围绕扶优扶强支柱产业抓转型升级,采取品牌带动、技术改造等措施,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精品牌。如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半挂式车轴总成、升降支腿总成等产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该公司“危”中寻“机”,对生产工艺和技术全面优化升级,现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半挂车专用零部件生产商和经营商;李锦记集团原来主要生产酱油、蚝油等传统食品,通过与高校建立科研合作,该集团转型到生产附加值高的健康产品,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大长江集团也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发展成生产中高端摩托车的行业领军企业。
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广源表示,雅图仕自落户鹤山后,得益于江门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雅图仕公司不但在国际及国内印刷业界享有较高声誉,产品行销全球,还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RFID(电子标签)应用联合实验室。
【幸福侨乡】
五年间民生总投入近230亿元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江门在经济发展保持高歌猛进的同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直接体现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江门市居民幸福感位居全省第二。
五年来,我市民生保障力度逐步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日臻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以人为本打造幸福侨乡,已成为江门的执政理念。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这是打造幸福侨乡的一项重要举措。
“做了一世农民,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老豆养仔、仔养仔’,谁知现在自己一分钱不出,却能享受城市工人退休的待遇!”蓬江区杜阮镇松岭村80岁的黄锡安感慨地说。黄锡安从今年10月起直接享受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他是我市享受养老金待遇的30多万农民中的一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将推进医疗保险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实事来抓,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突出问题。
五年来,我市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市从2008年6月起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基本医保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今年,我市实现了城乡医保一体化,消除了城乡居民医保差距,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强。
全省推广“江门经验”
蓬江区棠下镇桐井村27岁村民周颖嫦,在小孩上幼儿园后,准备找份工作。村委会干部获悉后,介绍她参加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培训后周颖嫦直接到村委会通过远程视频系统与应聘单位对话,双方聊了十多分钟,就进入一家玩具制造厂工作,担任文员。
周颖嫦是“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的受益者。2008年,我市开始积极推进“双转移”战略,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该工程是我市创新之举,作为“江门经验”在全省推广,它搭建了村企劳务合作政府服务平台,畅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渠道,既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工可做,又化解了我市企业用工问题,创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江门经验”。
发展为民,富民优先。江门执政者始终心系民生,最大程度地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增财力的大头用于民生事业建设,数据显示,五年间我市民生总投入229.27亿元,民生支出年均增长22.13%。2011年,各级财政预算民生投入比上年增长25.08%。
【生态优美】
满城山水
满城绿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让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有“珠三角不可多见绿洲”之称的江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坚持发展经济不以浪费资源、不以牺牲环境、不以破坏社会和谐为代价,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江门将招商引资提高到招商选资的层面,设置了投资强度和环保准入的“绿色门槛”,对于那些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项目,我市坚决说“不”。如今,“环境”已经成为我市“后发争先”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坚持集约用地
发展低碳经济
五年来,我市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的观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集约用地,落实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控制机制,落实项目准入评价管理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落实用地指标向工业园区倾斜机制。
“为了保住绿色,保住人居环境,我们在过去5年里曾否决和劝退超过187个项目。”早先中央媒体创文报道团到我市集中采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也赞叹江门保护环境的决心。据介绍,仅2007年,我市就否决和劝退建设项目108个,甚至投资上百亿元的纸浆项目也因环评通不过,而被我市拒之门外。2008年全市共否批和劝退高能耗、重污染类规模以上项目17个,投资额约2亿元;2008年拆除11条落后水泥生产线,主动淘汰121万吨落后水泥产能;2009年,全市共否决高耗能、重污染类项目6个……而与此同时,一批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在我市迅速崛起,为江门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绿色引领生态型
宜居城乡建设
在去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的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中,我市排名前五,尤其在城镇住房保障、宜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绩效较好。江门有着珠三角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又一直不遗余力地为打造宜居城乡而努力,在全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中取得如此好成绩,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市把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在全市开展创建宜居城乡试点工作,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镇、村庄和社区。与此同时,我市还出台了财政补助奖励措施。
为改善我市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加大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的建设,市委、市政府还把开展村庄整治作为创建宜居城乡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而今,我市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森林覆盖率42.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75%。环境的改善,不仅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觉到城市的舒适和整洁有序,到我市考察观光的党政领导、客商嘉宾也都称赞江门的环境整洁优美,宜居、宜游、宜业,有意投资的客商纷至沓来。